新闻资讯
缘来“经典”人生
姓名:朱海岗 性别:男 出生年月:1969年7月 籍贯:江苏常州 毕业学校:武进技校 学历:中专 政治面貌:党员 进厂时间:1988年2月 职务:电炉炼钢厂副厂长 座右铭:炼钢人,以苦为乐。 一位普通模具专业的中专生,逐步成长为一家企业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技术能手、专家,甚至被授予“常州市技术能手”、“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”等称号……他用“精湛”在原本平凡的技术之路上,用日积月累的智慧和汗水,演绎了一个又一个“经典”。 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的,更多的是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专业的精益求精。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,值得每一个有志青年尊敬和学习——他,就是2011年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、电炉炼钢厂副厂长朱海岗。 服从安排,他成为了一名电工 今年43岁的朱海岗,自1988年毕业于武进技校后就进入了中天,现已有24个年头了。作为一名模具专业出身的新员工,对“电气”一知半解的朱海岗如何“半路出家”与之结缘,这还得从一次工作分配说起—— 1988年3月,即朱海岗进厂的第二个月,原6000千瓦的老电厂3号发电机投产在即,但由于当时缺少电气方面的人才,他服从领导安排,成为了一名“电工”。“与许多刚进厂的新员工一样,我当时就是一名最普通的员工,从最基本的电气安装开始学习……”朱厂跟笔者说。 也许,上天也给朱海岗开了个玩笑——他并没有被安排到老电厂,而是被安排到了原机修厂动力科。而从此以后,他便与“电气”结下了不解之缘,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“电气专家”拉开了序幕。 “隔行如隔山”,由于日常工作与在学校学习的专业不对口,朱海岗往往在日常工作和学习时事倍功半,对此,他一有空就找来一大堆电气方面的书籍,在碰到理解不了的问题,就主动向师傅请教。他说,在那段时间里最让他开心的事情,就是让师傅也回答不了他所提出的问题。 凭借着这股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的求知欲,朱海岗坚持买书、看书,不耻下问,不断丰富理论知识,提高专业技能水平。 十年蜕变,他成为了团队能手 历经十年蜕变,28岁的朱海岗已然褪去“菜鸟”气质,已成长为原高速线材厂(现一轧厂)电修工段长。 1998年,集团“希望工程”——原高速线材厂开始筹建。当时,该厂精轧机等设备由哈飞集团提供,由天津电气传动研究所提供自动化等方面的图纸,但也仅仅是图纸而已。集团首批电气自动化人员赴首钢培训结束后,朱海岗等一批自动化人员立即投入到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中,以厂为家,废寝忘食——“因为都是由我们自己完成安装,因此在设备调试期间,我就住在印墅招待所,晚上对讲机一直开着,如果生产上一有什么问题,我就马上跑到现场……虽然辛苦了些,但后来看到‘希望工程’投产,就觉得自己曾经的付出算不了什么了。”朱海岗说。 由于工作出色,2001年,由集团领导高一平、刘伟等带队,朱海岗被派往德国巴顿钢铁集团接受培训。“老外的管理很有一套,就算是最普通的清洁工,厂部都要求他们懂得炼钢工艺。”“每天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前十个问题进行剖析,不断改进。”在谈到为期20多天的培训感受时,朱海岗很有感慨地说道。 在参与90吨超高功率电炉(原一炼钢)安装、调试期间,培训归来的朱海岗与他的团队亲力亲为,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逐个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。由于大部分资料都是英文版,对于英语水平不是很好的朱海岗来说,只能翻资料、查字典——文曲星,成为了他攻克难关的一大法宝。 为了技改,他坚守每一班“岗” 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”经过不断学习、钻研和总结,朱海岗在一次次“克服”中收获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。 2002年10月3日,原一炼钢顺利投产(月产5万吨),他也因此被授予“90吨电炉达产标兵”荣誉称号,并于第二年走上“厂助”岗位,这对于他来说,这才刚刚开始。 在原一炼钢,设备、工艺方面的技改对于朱海岗来说,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,但每一次技改现场,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。就拿2004年该厂连铸机增加“第六流”技改来说,意义重大。由于在2002年投产时,该厂连铸机只安装了“五流”进行生产,后来随着电炉产能的增加,这才有了“第六流”技改项目。 该项目自动化的技改工作均由朱海岗和他的团队具体负责。虽然任务十分艰巨,技改的技术含量极高,但朱海岗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前没有退缩,而是吃透老外的程序,举一反三,灵活运用,在不影响生产的基础上对“第六流”进行安装、调试——而这一成功技改,每年可为集团增产20万吨钢! 因成绩突出,他于同年获得了由常州市政府颁发的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并于2005年走上“副厂”岗位。然而,他的那份执着和责任感,却越发强烈。 2010年年底,原一炼钢刚刚完成了一次技改,因担心刚刚恢复生产后会出现问题,朱海岗在一次登楼梯时不慎崴了左脚趾。因当时疼痛难忍,便坐在连铸室内休息,后来越发肿得厉害以致脚不能着地……后经横林医院诊断为脚趾骨折,不得不住院治疗。 常言道,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,医生建议他尽量长时间静养,就连集团和公司领导看望时也嘱咐,让他放心休息——然而,他依然牵挂着生产,牵挂着与他天天打交道的设备。住院期间,他还是那么“忙”,不能到现场,就打电话问,没有他不知道的。因为实在“熬”不住,他待了一个星期就自行出院了,之前的手动档汽车因脚伤开不了,便与他人换了辆全自动的,走路不方便,干脆拄拐前行,坚守每一班岗…… 【编者的话】 在员工眼中,他是一个平易近人、指挥有方的领导、同事和朋友,是一个对机械和电气设备如数家珍、了如指掌的“电脑”、老师和专家,用一位对他熟悉的同事的话说,“朱厂就算坐在办公室里都知道设备哪要坏,哪要修……”事实却是如此!——朱厂从不把能在现场解决难题或提前解决安全隐患而沾沾自喜,长期以来,他甘心做一名安全生产的“幕后英雄”。 现如今,电炉炼钢厂作为特钢公司的一员,肩负着巨大的使命——电转炉技改。这对于一位像朱厂这样的设备专家来说,意味着这是“必须要完成的使命”。“不成功便成仁!”这是另一位炼钢人在述说着朱厂内心深处的决心。目前,该厂的电极、横臂等原电炉设备已被全部撤除,彻底断了电炉炼钢人的“回头路”,为的就是要拾起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魄力,推动自己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必须前进,必须成功! 如此爱岗敬业的专家,值得我们尊敬!
【发布日期:2012-02-27】
缘来“经典”人生
姓名:朱海岗 性别:男 出生年月:1969年7月 籍贯:江苏常州 毕业学校:武进技校 学历:中专 政治面貌:党员 进厂时间:1988年2月 职务:电炉炼钢厂副厂长 座右铭:炼钢人,以苦为乐。 一位普通模具专业的中专生,逐步成长为一家企业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技术能手、专家,甚至被授予“常州市技术能手”、“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”等称号……他用“精湛”在原本平凡的技术之路上,用日积月累的智慧和汗水,演绎了一个又一个“经典”。 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的,更多的是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专业的精益求精。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,值得每一个有志青年尊敬和学习——他,就是2011年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、电炉炼钢厂副厂长朱海岗。 服从安排,他成为了一名电工 今年43岁的朱海岗,自1988年毕业于武进技校后就进入了中天,现已有24个年头了。作为一名模具专业出身的新员工,对“电气”一知半解的朱海岗如何“半路出家”与之结缘,这还得从一次工作分配说起—— 1988年3月,即朱海岗进厂的第二个月,原6000千瓦的老电厂3号发电机投产在即,但由于当时缺少电气方面的人才,他服从领导安排,成为了一名“电工”。“与许多刚进厂的新员工一样,我当时就是一名最普通的员工,从最基本的电气安装开始学习……”朱厂跟笔者说。 也许,上天也给朱海岗开了个玩笑——他并没有被安排到老电厂,而是被安排到了原机修厂动力科。而从此以后,他便与“电气”结下了不解之缘,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“电气专家”拉开了序幕。 “隔行如隔山”,由于日常工作与在学校学习的专业不对口,朱海岗往往在日常工作和学习时事倍功半,对此,他一有空就找来一大堆电气方面的书籍,在碰到理解不了的问题,就主动向师傅请教。他说,在那段时间里最让他开心的事情,就是让师傅也回答不了他所提出的问题。 凭借着这股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的求知欲,朱海岗坚持买书、看书,不耻下问,不断丰富理论知识,提高专业技能水平。 十年蜕变,他成为了团队能手 历经十年蜕变,28岁的朱海岗已然褪去“菜鸟”气质,已成长为原高速线材厂(现一轧厂)电修工段长。 1998年,集团“希望工程”——原高速线材厂开始筹建。当时,该厂精轧机等设备由哈飞集团提供,由天津电气传动研究所提供自动化等方面的图纸,但也仅仅是图纸而已。集团首批电气自动化人员赴首钢培训结束后,朱海岗等一批自动化人员立即投入到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中,以厂为家,废寝忘食——“因为都是由我们自己完成安装,因此在设备调试期间,我就住在印墅招待所,晚上对讲机一直开着,如果生产上一有什么问题,我就马上跑到现场……虽然辛苦了些,但后来看到‘希望工程’投产,就觉得自己曾经的付出算不了什么了。”朱海岗说。 由于工作出色,2001年,由集团领导高一平、刘伟等带队,朱海岗被派往德国巴顿钢铁集团接受培训。“老外的管理很有一套,就算是最普通的清洁工,厂部都要求他们懂得炼钢工艺。”“每天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前十个问题进行剖析,不断改进。”在谈到为期20多天的培训感受时,朱海岗很有感慨地说道。 在参与90吨超高功率电炉(原一炼钢)安装、调试期间,培训归来的朱海岗与他的团队亲力亲为,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逐个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。由于大部分资料都是英文版,对于英语水平不是很好的朱海岗来说,只能翻资料、查字典——文曲星,成为了他攻克难关的一大法宝。 为了技改,他坚守每一班“岗” 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”经过不断学习、钻研和总结,朱海岗在一次次“克服”中收获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。 2002年10月3日,原一炼钢顺利投产(月产5万吨),他也因此被授予“90吨电炉达产标兵”荣誉称号,并于第二年走上“厂助”岗位,这对于他来说,这才刚刚开始。 在原一炼钢,设备、工艺方面的技改对于朱海岗来说,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,但每一次技改现场,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。就拿2004年该厂连铸机增加“第六流”技改来说,意义重大。由于在2002年投产时,该厂连铸机只安装了“五流”进行生产,后来随着电炉产能的增加,这才有了“第六流”技改项目。 该项目自动化的技改工作均由朱海岗和他的团队具体负责。虽然任务十分艰巨,技改的技术含量极高,但朱海岗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前没有退缩,而是吃透老外的程序,举一反三,灵活运用,在不影响生产的基础上对“第六流”进行安装、调试——而这一成功技改,每年可为集团增产20万吨钢! 因成绩突出,他于同年获得了由常州市政府颁发的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并于2005年走上“副厂”岗位。然而,他的那份执着和责任感,却越发强烈。 2010年年底,原一炼钢刚刚完成了一次技改,因担心刚刚恢复生产后会出现问题,朱海岗在一次登楼梯时不慎崴了左脚趾。因当时疼痛难忍,便坐在连铸室内休息,后来越发肿得厉害以致脚不能着地……后经横林医院诊断为脚趾骨折,不得不住院治疗。 常言道,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,医生建议他尽量长时间静养,就连集团和公司领导看望时也嘱咐,让他放心休息——然而,他依然牵挂着生产,牵挂着与他天天打交道的设备。住院期间,他还是那么“忙”,不能到现场,就打电话问,没有他不知道的。因为实在“熬”不住,他待了一个星期就自行出院了,之前的手动档汽车因脚伤开不了,便与他人换了辆全自动的,走路不方便,干脆拄拐前行,坚守每一班岗…… 【编者的话】 在员工眼中,他是一个平易近人、指挥有方的领导、同事和朋友,是一个对机械和电气设备如数家珍、了如指掌的“电脑”、老师和专家,用一位对他熟悉的同事的话说,“朱厂就算坐在办公室里都知道设备哪要坏,哪要修……”事实却是如此!——朱厂从不把能在现场解决难题或提前解决安全隐患而沾沾自喜,长期以来,他甘心做一名安全生产的“幕后英雄”。 现如今,电炉炼钢厂作为特钢公司的一员,肩负着巨大的使命——电转炉技改。这对于一位像朱厂这样的设备专家来说,意味着这是“必须要完成的使命”。“不成功便成仁!”这是另一位炼钢人在述说着朱厂内心深处的决心。目前,该厂的电极、横臂等原电炉设备已被全部撤除,彻底断了电炉炼钢人的“回头路”,为的就是要拾起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魄力,推动自己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必须前进,必须成功! 如此爱岗敬业的专家,值得我们尊敬!
【发布日期:2012-02-27】
缘来“经典”人生
姓名:朱海岗 性别:男 出生年月:1969年7月 籍贯:江苏常州 毕业学校:武进技校 学历:中专 政治面貌:党员 进厂时间:1988年2月 职务:电炉炼钢厂副厂长 座右铭:炼钢人,以苦为乐。 一位普通模具专业的中专生,逐步成长为一家企业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技术能手、专家,甚至被授予“常州市技术能手”、“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”等称号……他用“精湛”在原本平凡的技术之路上,用日积月累的智慧和汗水,演绎了一个又一个“经典”。 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的,更多的是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专业的精益求精。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,值得每一个有志青年尊敬和学习——他,就是2011年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、电炉炼钢厂副厂长朱海岗。 服从安排,他成为了一名电工 今年43岁的朱海岗,自1988年毕业于武进技校后就进入了中天,现已有24个年头了。作为一名模具专业出身的新员工,对“电气”一知半解的朱海岗如何“半路出家”与之结缘,这还得从一次工作分配说起—— 1988年3月,即朱海岗进厂的第二个月,原6000千瓦的老电厂3号发电机投产在即,但由于当时缺少电气方面的人才,他服从领导安排,成为了一名“电工”。“与许多刚进厂的新员工一样,我当时就是一名最普通的员工,从最基本的电气安装开始学习……”朱厂跟笔者说。 也许,上天也给朱海岗开了个玩笑——他并没有被安排到老电厂,而是被安排到了原机修厂动力科。而从此以后,他便与“电气”结下了不解之缘,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“电气专家”拉开了序幕。 “隔行如隔山”,由于日常工作与在学校学习的专业不对口,朱海岗往往在日常工作和学习时事倍功半,对此,他一有空就找来一大堆电气方面的书籍,在碰到理解不了的问题,就主动向师傅请教。他说,在那段时间里最让他开心的事情,就是让师傅也回答不了他所提出的问题。 凭借着这股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的求知欲,朱海岗坚持买书、看书,不耻下问,不断丰富理论知识,提高专业技能水平。 十年蜕变,他成为了团队能手 历经十年蜕变,28岁的朱海岗已然褪去“菜鸟”气质,已成长为原高速线材厂(现一轧厂)电修工段长。 1998年,集团“希望工程”——原高速线材厂开始筹建。当时,该厂精轧机等设备由哈飞集团提供,由天津电气传动研究所提供自动化等方面的图纸,但也仅仅是图纸而已。集团首批电气自动化人员赴首钢培训结束后,朱海岗等一批自动化人员立即投入到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中,以厂为家,废寝忘食——“因为都是由我们自己完成安装,因此在设备调试期间,我就住在印墅招待所,晚上对讲机一直开着,如果生产上一有什么问题,我就马上跑到现场……虽然辛苦了些,但后来看到‘希望工程’投产,就觉得自己曾经的付出算不了什么了。”朱海岗说。 由于工作出色,2001年,由集团领导高一平、刘伟等带队,朱海岗被派往德国巴顿钢铁集团接受培训。“老外的管理很有一套,就算是最普通的清洁工,厂部都要求他们懂得炼钢工艺。”“每天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前十个问题进行剖析,不断改进。”在谈到为期20多天的培训感受时,朱海岗很有感慨地说道。 在参与90吨超高功率电炉(原一炼钢)安装、调试期间,培训归来的朱海岗与他的团队亲力亲为,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逐个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。由于大部分资料都是英文版,对于英语水平不是很好的朱海岗来说,只能翻资料、查字典——文曲星,成为了他攻克难关的一大法宝。 为了技改,他坚守每一班“岗” 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”经过不断学习、钻研和总结,朱海岗在一次次“克服”中收获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。 2002年10月3日,原一炼钢顺利投产(月产5万吨),他也因此被授予“90吨电炉达产标兵”荣誉称号,并于第二年走上“厂助”岗位,这对于他来说,这才刚刚开始。 在原一炼钢,设备、工艺方面的技改对于朱海岗来说,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,但每一次技改现场,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。就拿2004年该厂连铸机增加“第六流”技改来说,意义重大。由于在2002年投产时,该厂连铸机只安装了“五流”进行生产,后来随着电炉产能的增加,这才有了“第六流”技改项目。 该项目自动化的技改工作均由朱海岗和他的团队具体负责。虽然任务十分艰巨,技改的技术含量极高,但朱海岗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前没有退缩,而是吃透老外的程序,举一反三,灵活运用,在不影响生产的基础上对“第六流”进行安装、调试——而这一成功技改,每年可为集团增产20万吨钢! 因成绩突出,他于同年获得了由常州市政府颁发的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并于2005年走上“副厂”岗位。然而,他的那份执着和责任感,却越发强烈。 2010年年底,原一炼钢刚刚完成了一次技改,因担心刚刚恢复生产后会出现问题,朱海岗在一次登楼梯时不慎崴了左脚趾。因当时疼痛难忍,便坐在连铸室内休息,后来越发肿得厉害以致脚不能着地……后经横林医院诊断为脚趾骨折,不得不住院治疗。 常言道,“伤筋动骨一百天”,医生建议他尽量长时间静养,就连集团和公司领导看望时也嘱咐,让他放心休息——然而,他依然牵挂着生产,牵挂着与他天天打交道的设备。住院期间,他还是那么“忙”,不能到现场,就打电话问,没有他不知道的。因为实在“熬”不住,他待了一个星期就自行出院了,之前的手动档汽车因脚伤开不了,便与他人换了辆全自动的,走路不方便,干脆拄拐前行,坚守每一班岗…… 【编者的话】 在员工眼中,他是一个平易近人、指挥有方的领导、同事和朋友,是一个对机械和电气设备如数家珍、了如指掌的“电脑”、老师和专家,用一位对他熟悉的同事的话说,“朱厂就算坐在办公室里都知道设备哪要坏,哪要修……”事实却是如此!——朱厂从不把能在现场解决难题或提前解决安全隐患而沾沾自喜,长期以来,他甘心做一名安全生产的“幕后英雄”。 现如今,电炉炼钢厂作为特钢公司的一员,肩负着巨大的使命——电转炉技改。这对于一位像朱厂这样的设备专家来说,意味着这是“必须要完成的使命”。“不成功便成仁!”这是另一位炼钢人在述说着朱厂内心深处的决心。目前,该厂的电极、横臂等原电炉设备已被全部撤除,彻底断了电炉炼钢人的“回头路”,为的就是要拾起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魄力,推动自己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必须前进,必须成功! 如此爱岗敬业的专家,值得我们尊敬!
【发布日期:2012-02-27】